职场充电:有些成本不能不算

导语 多学点东西总是好事,但是结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,要“充电”,有些成本还是不能不算的。制订“充电”计划时,尤其是选择那些要脱产、花费较多的“充电”时,还是得算算成本,看一看是不是“划得来”。这样的做法虽然显得有点功利,不过从合理使用个人资源的角度来说,还是必须的程序。

  经济成本。经济上的成本就不用多说了,辛辛苦苦赚了几年的银子,要大把大把地扔进培训班,谁都会在投入和产出之间算一笔帐。很多人在算这笔帐时,常常是拿自己目前的收入,与“充电”成功后职业生涯跃上台阶后的收入相比较,看看是否有明显的增长。这种想法很多人都有,但其实可比性比较小。因为职场风云变幻,今天的“金领”很快就可能变为明日的蓝领,预期的收入增加常常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泡汤。张建勤认为,在考虑“充电”的投入和产出时,要把眼光放远一些,不能太过机械。譬如上文中的那位女孩,刚从美国拿了MBA证书回国,薪水涨幅一时不太令人满意,可是或许度过了最初几年的适应期之后,MBA的优势就可能在更高的职位上得到发挥,到那时,就到了投入有产出的时候了。

  每个人的财务状况不同,能够承受的“充电”费用也不一样。一般来说,最好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选择费用合适的“充电”,如果投入超过自我承受能力,首先是会给生活上带来问题,更重要的是会影响自己的心态。将来若一时难以收回投资,很容易产生后悔情绪。

  时间成本。时间成本是制订每个“充电”计划都需要考虑的。最重要的是,如果在某个时间点上选择了一个不适合自己发展的“充电”计划,就可能陷入“连锁”浪费时间的窘境。先是浪费了很多时间来上课,接着可能要花时间来准备考证,因为不考证似乎对不起自己花掉的这么长时间,拿了证书之后又要花大量的精力来收集相关的职业信息,看有没有可能试着找对口的工作。假设最后发现这条路根本是走不通的,那就只能暂时把这段“充电”经历束之高阁,谁也不希望如此。

  机会成本。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是比较容易预期的,而“充电”所花费的机会成本往往一时很难看清楚。拿上文中的女孩为例,张建勤认为,女孩辞去工作出国“充电”,这个决定至少给她这段时间的职业发展带来以下的问题,这些也都是成本:

  首先,女孩有3年时间疏离了工作岗位,离开了实践操作的平台,这就意味着,她可能会因为脱离了实际的操作而对专业产生陌生感,将来再回到岗位上,她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日才能重新熟悉工作;

  其次,女孩放弃了工作,也就放弃了在这个岗位上的发展机会。若她当时没有辞职,兴许现在已经是该公司亚太区的人力资源总监了,薪水肯定会有所增加;

  最后,女孩离开了熟悉的环境,也就疏离了原先积累起来的人脉圈,包括在业内“混得脸熟”的种种可支配资源。经济、时间、机会,这样一算,女孩在美国读3年MBA所花费的成本,还真是不少。张建勤告诉,通常她在帮助员工或者咨询对象安排“充电”计划时,会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,即重要性和紧迫性,在这两方面因素都成立的情况下,再考虑详细的计划。因为“充电”虽好,可是成本也不小。

关注更新
返回本地宝首页

热点推荐

最新阅读

反馈